WSZ-A-1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活性污泥法的诞生,奠定了未来100年间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活性污泥法诞生之初,采用的是充-排式工艺,由于当时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其操作繁琐,易于堵塞,与生物滤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之后连续进水的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出现后很快就将其取代,但由于推流式反应器中污泥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供氧速率难以与其配合,活性污泥法又面临局部供氧不
产品时间:2024-09-08
WSZ-A-1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生产销售污水处理设备,找到我,请联系我,我们是专业的。
产品: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气浮机、絮凝沉淀设备、UASB、二氧化氯发生器、小型医疗污水处理设备、加药装置等。
全国各地没有我们卖不到的地方、没有售后不到的地方,全国各地都有客户,都有案例,鲁盛牌污水设备请放心使用。
PEIC反应器即厌氧颗粒污泥循环床反应器,由我公司自主研发,是UASB反应器的改进产品,是在多年从事UASB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国外IC厌氧技术研究成果,经大量中试后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一、PEIC反应器结构简介
反应器内部根据功能划分为混合区、膨胀区、精处理区和回流部分。在多次实验及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改进的布水系统和三相分离器,使三相分离效果更加理想,保证反应器在稳定的运行中获得更高的容积负荷。
二、 PEIC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PEIC厌氧反应器是继UASB、EGSB之后的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它通过上下两层三相分离器把反应器分为上下两个室,两个室通过内循环装置组合在一起。进入IC厌氧反应器的有机物大部分在下反应室被消化,所产生的沼气被下层集气罩阻隔收集进入提升管,由于提升管内外液体存在密度差,促使发酵液不断被提升至气液分离器,分离沼气后又回流到下反应室,形成了发酵液的连续循环。介于内循环发生在下反应室,故下反应室有较高的水力负荷,高水力负荷和高产气负荷使污泥与有机物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充分的膨胀状态,传质速率高,大大提高了厌氧消化速率和有机负荷。
WSZ-A-1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上反应室是反应器的低负荷区,它只是消化下反应室少量来不及消化的有机物,沼气产量少。产气负荷低,内循环不进入上反应室,上反应室较低的产气负荷和较低的水力负荷有利于污泥的沉降和滞留,从而能维持反应器内较高的污泥浓度。
由于厌氧消化速率取决于污泥浓度和传质速率,影响传质的因素是产气负荷和水力负荷,它们一方面是强化传质的重要因素,又是造成污泥流失的根本原因,而IC厌氧反应器由于有了内循环装置,改变了产气负荷与水力负荷的作用方向,在高负荷下能避免污泥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负荷与污泥流失相分离”,从而使IC厌氧反应器具有比UASB、EGSB更高的有机负荷。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PEIC厌氧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稳定运行的负荷均好于国外技术,但投资和运行费用均低于国外技术。
PEIC反应器的特点
1、有机负荷高
PEIC反应器的有机负荷是UASB有机负荷的4-8倍,UASB的有机负荷通常为3-8kgCOD/m3.d,而PEIC的有机负荷可达到15-35kgCOD/m3.d
2、占地面积少
因PEIC有机负荷比UASB高,因此处理同样规模的有机废水,PEIC反应器的容积比UASB要小,故PEIC反应器的占地面积少。
3、运行稳定
PEIC反应器污泥采用的是我公司培养的沉降性*的颗粒污泥,运行时没有跑泥现象,而UASB大多是絮状污泥,很难形成颗粒污泥,非常容易跑泥,因而PEIC运行稳定、操作方便。
PEIC运行的控制
(1)温度
中温厌氧消化的适宜的温度范围为35-39℃,范围为37-38℃。
温度波动:≤2℃/d( ≤1℃/h)
(2)pH
正常情况下进水pH在6.5以上,出水6.8-7.2。
(3)VFA
正常情况下PEIC厌氧反应内VFA≤300mg/l( 以乙酸计),运行良好的反应器VFA≤200mg/l
(4)产气量
(5)HCO3-碱度
表征反应器pH缓冲能力的指标。
此指标高于600-1000mg/l说明该反应器具有很好的pH缓冲能力。
一级处理阶段
城市污水处理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个时期环境容量大,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能够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人们仅需考虑排水问题即可。而后,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通过传播细菌引发了传染病的蔓延,出于健康的考虑,人类开始对排放的生活污水处进行处理。早期的处理方式采用石灰、明矾等进行沉淀或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明代晚期,我国已有污水净化装置。但由于当时需求性不强,我国生活污水仍以农业灌溉为主。1762年,英国开始采用石灰及金属盐类等处理城市污水。
二级处理阶段
有机物去除工艺
生物膜法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成为去除重点。1881年,法国科学家发明了*座生物反应器,也是*座厌氧生物处理池—moris池诞生,拉开了生物法处理污水的序幕。1893年,*座生物滤池在英国Wales投入使用,并迅速在欧洲北美等国家推广。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标准的产生
活性污泥法
1914年,Arden和Lokett在英国化学工学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活性污泥法的论文,并于同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开创了世界上*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试验厂。两年后,美国正式建立了*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法的诞生,奠定了未来100年间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
活性污泥法诞生之初,采用的是充-排式工艺,由于当时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其操作繁琐,易于堵塞,与生物滤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之后连续进水的推流式活性污泥法(CAs法)(如图1)出现后很快就将其取代,但由于推流式反应器中污泥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供氧速率难以与其配合,活性污泥法又面临局部供氧不足的难题。1936年提出的渐曝气活性污泥法(TAAs)和1942年提出的阶段曝气法(SFAS),分别从曝气方式及进水方式上改善了供氧平衡。1950年,美国的麦金尼提出了*混合式活性污泥法。该方法通过改变活性污泥微生物群的生存方式,使其适应曝气池中因基质浓度的梯度变化,有效解决了污泥膨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