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PRODUCT DISPLAY
技术支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装置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装置
  • 发布日期:2019-09-03      浏览次数:669
    •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装置

      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已相当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都属于二级处理范畴。生物处理的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合成,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气体产物(CO2)、液体产物(水)以及富含有机物的固体产物(微生物群体或称生物污泥)。多余的生物污泥在沉淀池中经沉淀池固液分离,从净化后的污水中除去。根据污水的水量、水质和出水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这对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处理费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对生活污水处理常规工艺A/O、A2/O及SBR进行对比分析。
      A/O工艺
      A/O工艺法,也叫厌氧好氧工艺法,主要用于水处理方面。A就是厌氧段,主要用于脱氮除磷;O就是好氧段,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它除了可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外,还可同时去除氮、磷,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及难降解废水,在好氧段前设置水解酸化段,可显著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工艺特征:
      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优点:
      (1)效率高。该工艺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均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当总停留时间大于54h,经生物脱氮后的出水再经过混凝沉淀,可将COD值降至100mg/L以下,其他指标也达到排放标准,总氮去除率在70%以上。
      (2)流程简单,投资省,操作费用低。该工艺是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的碳源,故不需要再另加甲醇等昂贵的碳源。尤其,在蒸氨塔设置有脱固定氨的装置后,碳氮比有所提高,在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碱度相应地降低了硝化过程需要的碱耗。
      (3)缺氧反硝化过程对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如COD、BOD5和SCN-在缺氧段中去除率在67%、38%、59%,酚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62%和36%,故反硝化反应是为经济的节能型降解过程。
      (4)容积负荷高。由于硝化阶段采用了强化生化,反硝化阶段又采用了高浓度污泥的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硝化及反硝化的污泥浓度,与国外同类工艺相比,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5)缺氧/好氧工艺的耐负荷冲击能力强。当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或污染物浓度较高时,本工艺均能维持正常运行,故操作管理也很简单。通过以上流程的比较,不难看出,生物脱氮工艺本身就是脱氮的同时,也降解酚、氰、COD等有机物。结合水量、水质特点,我们推荐采用缺氧/好氧(A/O)的生物脱氮(内循环)工艺流程,使污水处理装置不但能达到脱氮的要求,而且其它指标也达到排放标准。
      缺点:
      (1)由于没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从而不能培养出具有*功能的污泥,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较低。
      (2)若要提高脱氮效率,必须加大内循环比,因而加大了运行费用。另外,内循环液来自曝气池,含有一定的DO,使A段难以保持理想的缺氧状态,影响反硝化效果,脱氮率很难达到90%。
      (3)影响因素水力停留时间(硝化段>6h,反硝化段<2h)污泥浓度MLSS(>3000mg/L)污泥龄(>30d)N/MLSS负荷率(<0.03)进水总氮浓度(<30mg/L)。


      水解在化学上指的是化合物与水进行的一类反应的总称。比如,酯类物质水解生成醇和有机酸的反应。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水解指的是有机物(基质)进入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这一阶段为典型的特征是生物反应的场所发生在细胞外,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氧化反应(主要包括大分子物质的断链和水溶)。研究表明,自然界的许多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能在好氧、缺氧或厌氧条件下顺利进行水解。
      酸化则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这一阶段的基本持征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为各种有机酸(如乙酸、丙酸、下酸等)。水解菌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水解能力的发酵细菌,水解是耗能过程,发酵细菌付出能量进行水解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能进行发酵的水镕性基质,并通过胞内的生化反应取得能源,同时排除代谢产物(厌氧条件下主要为各种有机酸)。实际工程中希望将产酸过程控制在小范围。因为酸化使pH值下降太多时,不利于水解的进行。
      水解(酸化)与厌氧消化的区别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装置从原理上讲,水解(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第yi、二两个阶段但水解(酸化)工艺和厌氧消化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水解(酸化)系统中的的目的主要是将原水中的非溶解态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态有机物,特别是工业废水处理,主要是将其中难生物降解物质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考虑到后续好氧处理的能耗问题,水解(酸化)主要用于低浓度难降解废水的预处理。在混合厌氧消化系统中,水解酸化是和整个消化过程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共处于一个反应器中,水解、酸化的目的是为混合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甲烷化阶段提供基质。而两相厌氧消化中的产酸段(产酸相)是将混合厌氧消化中的产酸段和产甲烷段分开,以便形成各自的*环境,同时,产酸相对所产生的酸的形态也有要求(主要为乙酸)。此外,废水中如含有高浓度的硝咳盐、亚硝酸盐、硫酸盆、亚硫酸盐时,这些物质及其转化产物不仅对甲烷苗有毒,而且影响沼气的质量,也在产酸相中予以去除。
      因此,尽管水解(酸化)一好氧处理工艺中的水解(酸化)段、两相法厌氧发酵工艺中的产酸相和混合厌氧消化工艺中的产酸过程均产生有机酸,但由于三者的处理目的不同,各自的运行环境和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Eh不同
      在混合厌氧消化系统中,由于完成水解、酸化的微生物和产甲烷微生物共处于同一反应器中,整个反应器的氧化还原电位Eh的控制必须首先满足对Eh要求严格的甲烷菌,一般为一300mV以下,因此。系统中的水解(酸化)微生物也是在这一电位值下工作的。而两相厌氧消化系统中,产酸相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控制在一100mV一一300mV之间。据研究,水解(酸化)一好氧处理工艺中的水解(酸化)段为——典型的兼性过程,只要置Eh控制在+50mv以下,该过程即可顺利进行。
      (2)pH值不同
      在混合厌氧消化系统中,消化液的pH值控制在甲烷菌生氏的*pH范围,一般为6.8—7.2。而在两相厌氧消化系统中,产酸相的pH值一般控制在6.o一6.5之间,pH降低时,尽管产酸的速率增大,但形成的有机酸形态将发生变化,丙酸的相对含量增大,而丙酸对后续的甲烷相中的产甲烷菌会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对于水解(酸化)一好氧处理系统来说,由于后续处理为好氧氧化,不存在丙酸的抑制问题,因此,控制的pH范围也较宽,从而可获得较高的水解(酸化)速率,一般pH维持在5.5—6.5之间。

    联系方式
    • 电话

    • 传真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