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PRODUCT DISPLAY
技术支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 处理15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处理15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发布日期:2019-09-10      浏览次数:577
    • 处理15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氧化沟又名氧化渠,因其构筑物呈封闭的环形沟渠而得名。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因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有人称其为“循环曝气池”、“无终端曝气池”。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其本质上属于延时曝气系统。氧化沟一般由沟体、曝气设备、进出水装置、导流和混合设备组成,沟体的平面形状一般呈环形,也可以是长方形、L形、圆形或其他形状,沟端面形状多为矩形和梯形。
      氧化沟工艺特点
      (1)构造形式多样性
      基本形式氧化沟的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而沟渠的形状和构造则多种多样,沟渠可以呈圆形和椭圆形等形状。可以是单沟系统或多沟系统;多沟系统可以是一组同心的互相连通的沟渠,也可以是相互平行,尺寸相同的一组沟渠。
      有与二次沉淀池分建的氧化沟也有合建的氧化沟,合建的氧化沟又有体内式和体外式之分,等等。多种多样的构造形式,赋予了氧化沟灵活机动的运行性能,使他可以按照任意一种活性污泥的运行方式运行,并结合其他工艺单元,以满足不同的出水水质要求。


      (2)曝气设备的多样性
      常用的曝气设备有转刷、转盘、表面曝气器和射流曝气等。不同的曝气装置导致了不同的氧化沟型式,如采用表曝气机的卡鲁塞尔氧化沟,采用转刷的帕斯维尔氧化沟等等,与其他活性污泥法不同的是,曝气装置只在沟渠的某一处或者几处安设,数目应按处理场规模、原污水水质及氧化沟构造决定,曝气装置的作用除供应足够的氧气外,还要提供沟渠内不小于0.3m/s的水流速度,以维持循环及活性污泥的悬浮状态。
      (3)曝气强度可调节
      氧化沟的曝气强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调节。一是通过出水溢流堰调节:通过调节溢流堰的高度改变沟渠内水深,进而改变曝气装置的淹没深度,使其充氧量适应运行的需要。淹没深度的变化对曝气设备的推动力也会产生影响,从而可以对进水流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二是通过直接调节曝气器的转速:由于机电设备和自控技术的发展,目前氧化沟内的曝气器的转速时可以调节的,从而可以调节曝气强度的推动力。
      (4)简化了预处理和污泥处理
      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都比一般生物处理法长,悬浮装有机物与溶解性有机物同时得到较*的稳定,姑氧化沟可以不设初沉池。由于氧化沟工艺污泥龄长,负荷低,排出的剩余污泥已得到高度稳定,剩余污泥量也较少。因此不再需要厌氧消化,而只需进行浓缩和脱水。
      氧化沟工艺的缺点:
      (1)污泥膨胀问题当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较多,N、P含量不平衡,pH值偏低,氧化沟中污泥负荷过高,溶解氧浓度不足,排泥不畅等易引发丝状菌性污泥膨胀;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较高时。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取了大量营养物质,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较慢,积贮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类物质,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SVI值很高,形成污泥膨胀。
      (2)泡沫问题由于进水中带有大量油脂,处理系统不能*有效地将其除去,部分油脂富集于污泥中,经转刷充氧搅拌,产生大量泡沫;泥龄偏长,污泥老化,也易产生泡沫。
      (3)污泥上浮问题当废水中含油量过大,整个系统泥质变轻,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很好控制其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易造成缺氧,产生腐化污泥上浮;当曝气时间过长,在池中发生高度硝化作用,使硝酸盐浓度高,在二沉池易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使污泥上浮;另外,废水中含油量过大,污泥可能挟油上浮。
      (4)流速不均及污泥沉积问题在氧化沟中,为了获得其*的混合和处理效果,混合液必须以一定的流速在沟内循环流动。一般认为,低流速应为0.15m/s,不发生沉积的平均流速应达到0.3~0.5m/s。氧化沟的曝气设备一般为曝气转刷和曝气转盘,转刷的浸没深度为250~300mm,转盘的浸没深度为480~530mm。与氧化沟水深(3.0~3.6m)相比,转刷只占了水深的1/10~1/12,转盘也只占了1/6~1/7,因此造成氧化沟上部流速较大(约为0.8~1.2m,甚至更大),而底部流速很小(特别是在水深的2/3或3/4以下,混合液几乎没有流速),致使沟底大量积泥(有时积泥厚度达1.0m),大大减少了氧化沟的有效容积,降低了处理效果,影响了出水水质。

      处理15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曝气过度很不利于污泥培养的。微生物的量和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和难提高微生物数量,特意提高微生物数量将会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根据F/M值的大小,可以知道微生物数量是否太低,该值不大与0.25,说明微生物数量不会太低。总结:一般的活性污泥工艺可以这样来大致评判,但对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不适合,因为此类工艺的污染物很大程度上是被污泥吸附并随剩余污泥排放而去除的,即M中也含有大量F,所以在这种情况下F/M比和泥龄对运行控制没有多大的意义。
      2、出水水温不低于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污泥龄的准确计算公式:(曝气池的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排泥量*回流污泥浓度*24),污泥龄是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的重要参数,此参数控制不好很难保证生物系统的正常运转。一般超过30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了。污泥龄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强,不利于在二沉池的泥水分离。总结:泥龄短的高负荷污泥一般沉降速率较快,其中高负荷污泥的沉降性能又比老化污泥好,污泥龄偏低的污泥其沉降速率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3、SV30大于50%,可能是丝状菌膨胀问题,小于25%,上清液浑浊,夹有细小颗粒,有大量非活性类鞭毛虫(如侧跳虫、滴虫),则可能是污泥龄偏低的原因。总结:SV30没有排除污泥浓度的因素,污泥是否膨胀可用SVI值作参考,污泥膨胀不一定是丝状菌过多引起的
      4、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行(F/M小于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就足够了,这样可节电。总结:溶解氧的控制除了生化所需外,还要考虑污泥在沉淀池因缺氧而发生反硝化及尽可能保持回流污泥活性等因素,生物膜工艺的溶解氧还应该高些。
      5、控制低的溶解氧出水,可使微生物在沉降阶段,十分有利于微生物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生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总结:曝气池溶解氧适当高些,可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发生反硝化,也有利于活性污泥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生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所以曝气池出水端的溶解氧不能太低。
      6、水解酸化段可以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后段有机物的降解。也就是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总结:与其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不如说是不*的生化反应。
      7、SS明显变大,原因很多,若短时间的变化,可能与负荷过大有关,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则可能与丝状菌膨胀和污泥老化有关。进水浓度增高,会导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于沉降。出水浑浊而带有跑泥的现象。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同样会产生跑泥SS高。另外,气温过底、曝气过度、PH变化过大、有毒物质进如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总结:进水浓度增高,会使污泥活性增强,但不会不利于沉降;污泥过度老化和中毒都会引起跑泥,但在表观上是可以区分的。
      8、处理生活污水N、P一般应该不会缺才对,处理低浓度污水 ,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的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水流出,使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总结:有统计表明:每1mg/LESS表现出的BOD在0.54~0.69mg/L之间,平均为0.61mg/LBOD。
      9、SV在生物膜法处理中并不是重要的控制参数指标。总结:通常生物膜法基本上没有悬浮污泥的,又何言SV呢。
      10、氧化沟各槽的污泥浓度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可比性。总结:这是对交替式氧化沟而言的,不仅各槽的污泥浓度不一样,同一槽各时间段的污泥浓度也不一样。
      1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其污染物分解需要很长的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显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是有难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对显色物质的去除大多数是随泥而排除的。脱色应该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的不容易去除的部分在通过生物吸附去除。
         总结:没错,但生化对有些染色废水的色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12、接触氧化法比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长,易于难降解的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降解的有机物。总结:要使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效率高,生物膜厚度必需控制好(实际上较难控制),如生物膜过厚甚至结球,其处理效果会很差。
      13、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水量的比值,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总结:回流比大不一定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就多,因为回流量太大,其浓度会大幅下降(受制于二沉池的运行状态),也就是说回流污泥量没有浓度概念的。

    联系方式
    • 电话

    • 传真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