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PRODUCT DISPLAY
技术支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 35吨/日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35吨/日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发布日期:2019-10-18      浏览次数:712
    • 35吨/日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污水处理设备全国供应基地,专业生产、设计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气浮机、二氧化氯发生器、加药装置、絮凝沉淀设备、玻璃钢化粪池、叠螺污泥脱水机等。

      鲁盛环保期待跟您合作,我们提供免费送货、派人安装等一系列服务。

      沉淀池作为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主要设施之一,在水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纵观沉淀构筑物的发展可以发现,在20世纪6O年代以前主要采用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沉淀池,60年代起各种澄清池盛行一时,70年代后,主要是斜管、斜板及复合型沉淀池。沉淀构筑物形式的改进提高了沉淀分离的效率。沉淀池的设计和开发都是围绕怎样增加沉淀面积和改变水流流态这两方面进行的。沉淀池的设计总是以提高沉淀池的沉降效率为目的。
      提高沉降效率有两种方法:
      1)缩短颗粒的沉淀距离、增大沉淀池面积,斜管沉淀属这一类;
      2)增大矾花颗粒的下沉速度,通过采用絮凝剂和优化絮凝工艺来实现。
      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是目前我国大中型给水厂使用广泛的池型,具有结构简单、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平流式沉淀池为矩形,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经混凝的原水流入沉淀池后,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流向出口区。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定期排出池外。
      窝斜板(管)沉淀池
      蜂窝斜板(管)沉淀是把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一般为60。)的众多蜂窝斜板(管)组件置于沉淀池中。水流可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流动,颗粒则沉于底部,而后自动滑下。从改善沉淀池水力条件来分析,由于沉淀池水力半径大大减小,从而使雷诺数R大为降低,弗劳德数大为提高,满足了水流稳定性和层流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沉淀效率,许多改良型的蜂窝斜板(管)沉淀池应运而生。


      蜂窝斜管填料特点:
      1.湿周大,水力半径小。
      2.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絮流干扰。
      3.当斜管管长为1米时,有效负荷按3-5吨/米2˙时设计。V0控制在2.5-3.0毫米/秒范围内,出水水质*。
      4.在取水口处采用蜂窝斜管,管长2.0~3.0米时,可在50-100公斤/米3泥砂含量的高浊度中安全运行处理。
      5.采用斜管沉淀池,其处理能力是平流式沉淀池的3-5倍,加速澄清池和脉冲澄清池的2-3倍。
      产品规格:Φ25mm、Φ35m、Φ50mm、Φ80mm
      迷宫式斜管沉淀池
      迷宫式斜板沉淀池是在普通斜板沉淀池的斜板垂直方向上安装数道翼形叶片,翼形叶片将进入的水流分为主流区、旋流区和环流区。位于主流区内的絮体,在流速和沉速的共同作用下,逐步下沉。在旋涡区的絮体,被强制输送到环流区,每经过一个翼片截留一些絮体。进入环流区的絮体,在环流作用下,呈螺旋形运动并沿翼片下沉到池底。迷宫斜板沉淀池的涡旋区的涡旋强制输送和环流区的沉淀作用,使其具有较高的沉淀效率。
      迷宫斜板的颗粒分离属于动态分离,特别是在涡旋区,它包括了旋流作用下进行的重力、流体阻力和惯性力等作用的分离过程,而且在主流区和旋流区产生的质量交换也有使絮体互相碰撞絮凝的作用。因此,其处理效果优于普通斜板沉淀。
      小间距斜板沉淀池
      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中水流在理论上处于层流状态,其实不然,实际上在斜管沉淀池中水流是有脉动的,这是因为当斜管中大的矾花颗粒在沉淀中与水产生相对运动,会在矾花颗粒后面产生小涡旋,这些涡旋产生的运动造成了水流的脉动。这些脉动对于大的矾花颗粒没有影响,对于反应不*的小颗粒的沉淀起到顶托作用,故此也就影响了出水水质。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抑制水流的脉动,小间距斜板沉淀设备应运而生。
      这一设备有以下优点:
      1、由于间距明显减少,矾花沉淀距离也明显减少,使更多小颗粒可以沉淀下来;
      2、由于间距减小,水力阻力增大,使之占水流在沉淀池中水流阻力的主要部分,这样沉淀池中流量分布均匀,与斜管相比,明显改善了沉淀条件;
      3泥性能远优于其他形式的浅层沉淀池,因为这种设备基本无侧向约束,设备沉淀面积与排泥面积相等。
      3、高密度沉淀池
      高密度沉淀工艺是在传统的平流沉淀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动态混凝、加速絮凝原理和浅池理论,把混凝、强化絮凝、斜管沉淀三个过程进行优化。主要基于4个机理:*的一体化反应区设计、反应区到沉淀区较低的流速变化、沉淀区到反应区的污泥循环和采用斜管沉淀布置。反应池分为2个部分:快速混凝搅拌反应池和慢速混凝推流式反应池。快速混凝搅拌反应池是将原水引入到反应池底板的中央,在圆筒中间安装一个叶轮,该叶轮的作用是使反应池内水流均匀混合,并为絮凝和聚合电解质的分配提供所需的动能。矾花慢速地从预沉池进入到澄清池,这样可避免矾花破碎,并产生涡旋,使大量的悬浮固体颗粒在该区均匀沉积。


      矾花在澄清池下部汇集成污泥并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上层为再循环污泥的浓缩,下层是产生大量浓缩污泥的地方。逆流式斜管沉淀区将剩余的矾花沉淀。通过固定在清水收集槽进行水力分布,斜管将提高水流均匀分配。清水由一个集水槽系统收回。絮凝物堆积在澄清池下部,形成的污泥也在这部分区域浓缩。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机理
      (1)生物膜的构造特征
      生物膜(好氧层+兼氧层+厌氧层)+附着水层(高亲水性)。
      (2)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①微生物:沿水流方向为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食物链或生态系统。具体生物以菌胶团为主、辅以球衣菌、藻类等,含有大量固着型纤毛虫(钟虫、等枝虫、独缩虫等)和游泳型纤毛虫(楯纤虫、豆形虫、斜管虫等),它们起到了污染物净化和清除池内生物(防堵塞)作用。
      ②污染物:重→轻(相当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③供氧:借助流动水层厚薄变化以及气水逆向流动,向生物膜表面供氧。
      ④传质与降解:有机物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进行,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经兼氧层和厌氧层分解,分解后产生的H2S,NH3等以及代谢产物由内向外传递而进入空气中,好氧层形成的NO3--N、NO2--N等经厌氧层发生反硝化,产生的N2也向外而散入大气中。
      ⑤生物膜更新:经水力冲刷,使膜表面不断更新(DO及污染物),维持生物活性(老化膜固着不紧)。

      35吨/日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生物膜的净化特征
      (1)、微生物相方面:
      ①微生物的多样化:生物膜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以及一些肉眼可见的蠕虫、昆虫的幼虫组成(滤池蝇具有抑制生物膜过速增长的功能)。

      ②生物的食物链长:生物膜上的食物链要长于活性污泥,因此污泥量少于活性污泥系统。
      ③能够存活时间长的微生物:SRT与HRT无关,因此硝化菌和亚硝化菌也得以繁衍、增殖,因此生物膜法的各种工艺都具有硝化功能,采取适当运行方式,可脱氮。
      ④分段运行与优势菌种:生物膜法多分多段运行,每段繁衍与本段水质相适应的微生物。
      (2)、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工艺方面的特征
      ①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一段时间中断进水,对生物膜也不会有致命影响,通水后易恢复。
      ②污泥沉淀性良好:污泥比重较大 ,且颗粒较大,易沉淀;但厌氧层过厚时,脱落的细小非活性悬浮物分散于水中,使水的澄清度下降。
      ③微生物量多,处理能力大、净化功能强:附着生长,故生物膜含水率低,单位池容的生物量是活性污泥法的5~20倍,因而具有较大处理能力,净化功能显著提高。
      ④能够处理低浓度废水:生物膜能处理活性污泥法不能处理的低浓度污水和微污染的原水,使B0D5降至5~10mg/L。
      ⑤易于维护运行,节能,动力费用低;如生物转盘、生物滤池等,去除单位BOD的耗电量较少。
      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简介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和简化工艺流程。那么,围绕时空要素,克服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复杂的弊端,通过对构筑物合理的一体化设计,利用合理的时空安排,完成池体连续稳定工作的一体化装置,便符合这一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既可以把曝气和沉淀等操作按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调配,也可以把曝气、沉淀单元或不同工艺的构筑物进行合建。其目的都是为了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和运行费用,空间和时间则是此类工程设计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一些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如A/O、氧化沟、MBR和sBR等)设计制造各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现有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除一体化氧化沟外都比较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
      现有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1、A/O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经大量实践检验,A/O工艺对生活污水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包括其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A/O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是一种将缺氧、好氧段组成一个整体的污水处理装置,若再把沉淀池组合进来,起到二沉池的作用,则可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其主要特点有:(1)占地少、运行成本低、管理容易;(2)耐冲击负荷、出水水质好;(3)可将出水回流至反应器进水口,形成“前置式反硝化生物脱氮系统”,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4)处理能力相对有限,大都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
      一体化氧化沟
      一体化氧化沟又称合建式氧化沟曝气净化与固液分离操作在同一个构筑物中完成,无需建造单独的二沉池,污泥自动回流,可应用于较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中。一体化氧化沟早由Pasveer教授于1954年在荷兰Voorschoten研制成功,规模型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称之为ICC型氧化沟Ⅲ1。

    联系方式
    • 电话

    • 传真

    在线客服